技术赋能课堂,探索教育新路径 ——教育学院“基于AI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研讨会”圆满举办

时间:2025-04-16 作者:施诗 来源:教育学院心理教研室

4月15日,教育学院“基于AI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研讨会”在教师发展中心409悦心工作坊成功举办。教育心理教研室全体教师20余人参与活动。研讨会围绕AI技术在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课堂互动等场景的应用,通过工具速成、案例分享、实战设计与经验总结四大环节,探索智能化教学落地路径。 

活动伊始的AI工具速成环节中,教研室教师施诗演示了多款免费工具的综合运用和快速上手技巧。例如,利用“DeepSeek”生成《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课程教案框架,输入提示词“设计幼儿园教师职业伦理讨论案例”,AI自动输出包含“家园沟通矛盾”“儿童隐私保护”等真实情境的互动活动模板;利用“DeepSeek”提取教材和相关文件要点内容,输出为markdown格式文本,经由stackedit导出为markdown格式,可进一步导入XMind生成思维导图。教师们跟随操作学习,熟悉AI等工具资源的使用方法,完成更具有活力与思维创造力的教案和课件初稿。

  教学案例分享环节,学前教育系教师蔡恺锐展示了AI辅助教育政策文本学习实践案例。她在《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主题内容教学中,利用“DeepSeek”生成学习主题内容大纲后选择KIMI模板进行导入生成PPT和微课脚本,将PPT文件和微课脚本借助“有言”生成数字人微课,借助“豆包”“文心一言”工具将政策法规条文改编为互动问答游戏,学生可通过角色扮演加深理解,在课堂中借助“雨课堂”等线上互动平台嵌入实时投票答题功能,及时获取学生反馈并监控学生注意力,把控课堂节奏。现场教师反馈,此类工具能大幅减少备课时间,并增加教学灵活性。

  随后教师们在案例实战过程中分组设计了AI融合方案。心理学教师小组利用多个AI工具分析情绪绘本图画,生成“情绪识别引导问题库”,并设计“我的情绪小怪兽”课堂活动模板,生成“儿童道德两难问题”动画脚本,并添加教师引导话术批注;教育学教师小组借助多个AI工具,将新版《幼儿园工作规程》改编为“法规拼图”互动任务,教师可通过拖拽匹配条文与案例场景。现场产出的方案均体现“工具适配性”与“教学实用性”。

  最后的经验总结环节中,教研室主任覃梅蓉结合实操成果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建立“人工审核-学生反馈-动态优化”的AI教案迭代机制;二是避免过度依赖技术,需保留师生深度对话空间;三是善于利用相关资源,联合学校专用deepseek模型与WPS灵犀等资源库为教学赋能,鼓励教师持续探索技术赋能教学的新路径,不断推进实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温度的智慧课堂。

  参与教师表示,此次活动提供的工具和案例直接应用性强,尤其在个性化教学与学情分析方面极具启发性。后续学院将通过开展更多AI工具交流学习活动,助力教师稳步实现AI技术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

 

一审:李卓玲 二审:刘欣 三审:梁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