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教研室开展《0-3岁婴幼儿亲子活动设计与实施》公开课观摩活动

时间:2025-06-06 作者:林文凤 来源:教育学院

  为促进教师教学经验交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6月5日上午,学前教育教研室在B506教室组织开展了《0-3岁婴幼儿亲子活动设计与实施》课程公开课观摩活动。本次课程由赖春晖老师主讲,教研室部分教师参与听课评课。

  一、信息技术赋能教学,直观呈现婴幼儿发展特点
  课程伊始,赖春晖老师以“广州托育照护微记录”视频作为导入,生动展示了0-3岁婴幼儿的日常照护场景。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结合专业知识思考托育服务的核心要点,并在“学习通”平台发表感想。赖老师实时查看学生讨论内容,并针对典型观点进行点评,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随后,赖老师播放真实案例“六六的成长视频”,引导学生观察31-36个月婴幼儿在动作、语言、情绪等方面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学生们结合视频内容积极发言,总结出“自理能力提升”“情绪表达丰富”“思维逻辑清晰”等关键点,展现出扎实的专业素养。

赖春辉老师正在授课

  二、理论结合实践,深化学生专业认知
  在理论讲解环节,赖老师通过PPT系统梳理了31-36个月婴幼儿的发展特点,重点围绕“动作发展”“生活自理能力”和“注意能力”三大模块展开。为增强教学直观性,她穿插播放婴幼儿活动视频,并逐帧分析精细动作的发展细节。例如,通过对比不同月龄幼儿的抓握、叠积木等行为,帮助学生理解动作发展的渐进性与差异性。课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赖老师不仅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还利用“学习通”平台发布实时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分析案例并提交观点。全体学生可同步查阅同伴的答案,拓展思维视角。这种互动模式既提高了课堂参与度,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听课教师研讨:亮点与建议并存
  课后,教研室组织评课活动。听课教师一致认为,本节课体现了以下亮点:1.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视频案例与平台互动有效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使抽象知识具象化;2.教学手段灵活多样:通过“观看—讨论—分析”的递进式设计,帮助学生层层深入理解知识点;3.师生互动高效:教师注重即时反馈,学生发言踊跃,课堂氛围活跃。

  同时,教师们提出改进建议:合理设置平台作业提交时间,避免学生因忙于操作而忽略教师点评环节。建议可采用“统一提交、集中分析”的方式,进一步提升课堂效率。

学生实时在学习通平台上发表观点

  四、总结提升,共促教学创新
  本次公开课展现了赖春晖老师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信息化教学能力,也为教研室提供了宝贵的研讨案例。学前教育教研室主任总结指出:“未来需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婴幼儿教育课程的结合点,同时注重教学细节的打磨,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教研室将持续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推动教师教学能力共同成长,为培养高素质幼教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一审:李卓玲 二审:刘欣 三审:梁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