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梦陶圩,艺启童心” ——艺趣课堂融乡土,童心唱响家乡情

时间:2025-07-18 作者:学前教育2429班(专升本)黄秀云 来源:教育学院

七月的横州市陶圩镇,暑意渐浓,广西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绘梦陶圩,艺启童心”实践团的支教课堂却热闹非凡。教学组队员们带着精心设计的特色课程走进教室,用瓶子做乐器、用童谣唱家乡、用毛笔写文化,让孩子们在艺术与乡土的碰撞中,收获一堂堂难忘的夏日课程。

图一为队员给孩子们上奥尔夫音乐课

奥尔夫音乐课堂上,孩子们的手中多了一样特别的“道具”——装着石子的塑料瓶。“大家试试拍瓶身、敲瓶底,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老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响起“咚咚”“啪啪”的敲击声。原来,这是模拟陶圩米粉制作中的“洗米”“磨米”“挤米”“压米”声。孩子们跟着节奏,时而轻拍瓶身模仿“洗米的轻柔”,时而用力敲瓶底模拟“石磨碾米的厚重”,再晃一晃瓶子,米粒滚动的“沙沙”声又成了“挤米”的动静。从分组合奏到全班合奏,简单的瓶子在孩子们手中变成了会“说话”的乐器,奏响了充满生活气息的“米粉制作进行曲”。

图二为队员给孩子们上创意童谣课

“小石磨呀吱呀转,陶圩镇里阳光暖……”创意童谣课上,《陶圩米粉小工匠》的旋律一响起,孩子们就被熟悉的场景打动。老师一边教唱,一边带着大家做动作:双手交握画圈模仿石磨转动,踮脚抬手感受“阳光暖”的舒展。孩子们学得投入,有的还跟着节奏摇晃身体,小脸上满是认真,稚嫩的词句让童谣更添童趣。最后,孩子们排成小队伍,边唱边做“推磨”“洗米”的动作,童声里满是对家乡的热爱,仿佛一群小小的“米粉工匠”在演绎家乡的故事。

图三为队员与孩子们书法课合影留念

语言+艺术双轨课程的毛笔写作,让孩子们在墨香中感受文化的魅力。老师先和大家聊起陶圩米粉的传说,引导孩子们用几句话写下自己对米粉的印象:“石磨转呀转,磨出香香的粉”“米粉长长的,很好吃”。接着,老师手把手教握笔,从“陶”“圩”“米”等字的笔画开始,耐心纠正姿势。孩子们握着毛笔,在宣纸上一笔一划地写着,虽然字迹歪扭,却透着认真。“老师你看,我写的‘陶圩’!”一个孩子举着作品欢呼,小小的成就感在课堂上蔓延。文字表达与笔墨艺术的结合,让孩子们既锻炼了语言能力,又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

支教仍在继续,广西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的实践队员们用创意课程将乡土文化融入课堂,让艺术之美在孩子们心中扎根。在陶圩镇的夏日里,童心与梦想正随着歌声、乐声、墨香一同绽放。

一审:李卓玲 二审:刘欣 三审:梁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