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学院,有这样一位特殊的教师——她经验丰富,却谦和亲切;她退而不休,精神矍铄,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成为青年教师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启明灯”。她,就是来自教育学院的银龄教师李娥兰副教授。自投身教育学院的教学工作以来,李娥兰老师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无私的奉献精神,通过听课、评课、示范教学等多种形式,精准发力,有效发挥了“传帮带”的引领作用,成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范例。
图一 李娥兰副教授与学生开展活动照片
一、 深入课堂一线,精准把脉指导
李娥兰副教授深知,教学能力的提升源于课堂实践。到任后,她迅速融入环境,主动深入教学一线,将听课、评课作为发挥作用的首要阵地。她的身影频繁出现在青年教师的课堂上,无论是理论讲授的《教育学原理》、《中外学前教育史》、《幼儿园课程与教学论》,还是实践性较强的《儿童戏剧教育理论与实务》、《美术基础》等课程,她都凝神聆听,细致记录。
她的听课并非简单的“听”,而是带着研究的眼光和建设性的心态。每听完一节课,她都会与授课教师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她的评课绝非泛泛而谈,而是基于其长期从事学前教育及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厚功底,紧密结合课程与教学设计的专业方向,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堂氛围的营造、师生互动的质量、教学效果的达成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等多个维度,进行精准的“把脉问诊”。她既能敏锐地发现青年教师教学中的亮点并予以充分肯定,激励其信心,更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向。她的点评往往切中肯綮,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引,又有具体可行的操作建议,让青年教师们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二、 倾囊相授经验,发挥“传帮带”作用
李娥兰副教授将自己定位为青年教师的“同行者”而非“评判者”。她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数十年来积累的宝贵教学经验和学术思考,真正体现了“传帮带”的精神内核。
“传”递理念与智慧: 她向青年教师传递“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需求。她分享自己在教学研究中的心得,如何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课堂实践,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如何有效进行教学评价与反思。她还结合自己曾担任广西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的经历,分享宏观教育政策与微观教学实践结合的经验,拓宽青年教师的视野。
“帮”助成长与突破: 面对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遇到的困惑与挑战,李老师总是耐心倾听,积极提供帮助。无论是课程大纲的修订、教学案例的选择、教学难点的突破,还是科研课题的申报、学术论文的撰写,她都乐于提供指导意见和支持。她善于启发引导,帮助青年教师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提升其独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带”动学习与创新: 李老师不仅通过言传身教带动青年教师严谨治学、敬业爱生的职业精神,还鼓励他们勇于探索和创新。她支持青年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并参与其中,共同研讨其可行性与有效性。她所教授的课程成为了青年教师观摩学习、激发灵感的宝贵平台,营造了浓厚的教学研讨氛围。
图二 李娥兰副教授与青年教师结对拜师活动现场
三、 榜样力量彰显,育人成效初显
李娥兰副教授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多次荣获各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她的到来本身就是一种榜样力量的注入。她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以及谦逊仁和的为人,深深地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位师生。
在她的悉心指导和示范引领下,教育学院相关专业的青年教师们感到教学方向更明、思路更清、方法更多、底气更足。他们的教学设计更加科学规范,课堂驾驭能力明显提升,教学反思更加深入,对课程的理解和把握达到了新的高度。这种“银龄”与“青龄”的碰撞与融合,不仅加速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步伐,提升了学院整体的教学质量,更传承了优良的教风学风,为学院的内涵发展和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